追忆历史
历史记述
当前位置:首页 / 追忆历史 / 历史记述
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回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时间: 2021年03月17日     阅读:0次

作者简介:汪东兴(19161月——2015821日),男,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8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并兼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

文章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1995年第1

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东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能够理解的。

对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样一所曾是全国地方最大、学生最多、国家花钱最少的学校采说,其中的看法之多就更不足为奇了。

每当谈起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我的内心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那里毕竟是自己参与创建的,亲身工作过的地方。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们国家、我们党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曾规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达个教育方针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到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如何贯彻执行,应该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拿出适合于自己的办法来。只要达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目的,这样的方法就是对头的、可行的。

毛泽东主席一生勤学不息,极好读书,但绝不唯书。他还主张多读“无字之书”,毛主席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核,遍游四宇尚已”。在毛主席.’遍游四宇”的历程中,深切了解到工农大众无学可上、迫切需要教育的国情,他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哪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从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能否取得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支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关键。这里首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1926年叹月,毛主席亲自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共招收全国二十个省的327名学员.大力培训各地的农民运动骨干。

19273月,毛主席在董必武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武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全国各地招收800多学员来这里学习。毛主席亲自讲授《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课程。当时浑代英、方志敏、彭乡拜、周以粟、夏明瀚等同志都曾在这里任过教。

1929l月至193410月,毛主席在赣南闽西生活、战斗了五年多,亲手创建了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开办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等十几所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央根据地内的各地普遍开办列宁小学、农民夜校和识字班,用一切办法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各种人才。

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年,这期间党在延安办的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还有医科大学、卫生学校等为我们党、国家、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

全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恢复和建设了不少学校。

在正规学校恢复的同时,毛主席还热心办业余学校。1954年,毛主席提议为中央警卫团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办一个业余学校。他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他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为每个学员买了笔墨、字典、课本、作业本等,并以他的名义请了五位教员系统讲授语文、数学、地理、政治、自然等课程。毛主席还经常为学员们检查批改作业。

70多名警卫战士和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经过刻苦努力,到1957年都达到了初中文化毕业的水平。

19583月,我下放到江西省负责全省的农垦工作。江西位于华东的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三面环山,地势由西向东渐次向都阳湖倾斜,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6%以上。江西处于内陆地区,加之山多,交通不十分发达,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全省的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持。

1957年冬,江西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掀起了冬季农业生产运动高潮和机关整改高潮,各地区各单位有五万多名干部自动报名上山下乡。在江西各地的许多地区,建立了一百多个农林枚鱼综合垦殖场,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养家禽、鱼类,这些垦殖场是江西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回到江西,我满怀着对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几乎跑遥了各个山头,到垦殖场去搞调查,了解江西总体农业生产情况。

江西的确是一块多彩斑斓的土地,物华人杰,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时起,江西人民就深受党和毛主席的教诲,普遍具有较高的革命觉悟。但同时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摧残,尝尽了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痛苦。江西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生产力比较低下,农业生产的产值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当低。

几个月的调查,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从哪里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呢?19585月,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作为江西省的代表回到北京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我去看望毛主席。毛主席一见我进来,高兴地起身和我握手。毛主席握着我的手问:“去了几个月,情况怎样?"

我回答说:“这几个月下去,主要还是遵照主席的指示,先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嘛。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江西总的情况不错,特别是农业生产情况,自195712月开始全省各地办垦殖场,对有组织地集中力量大办农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特别是有的垦殖场针对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有困难的情况,办了技术学校,凡是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的形势更好些。”

毛主席听到办技术学校,很感兴趣,对我说:“这个办法好。三十几年前我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搞农民运动调查,许许多多的农民不识字,要说的说不清,想写的写不出,不学点文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困难.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听完主席的一席话,心里明亮了许多,发展江西农业生产,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19586月,我回到江西在向邵式平省长汇报工作时,我向他谈了这样一个想法:请邵省长考虑可否在江西办一个农业方面的学校,免费收适龄农民入学,学校的费用靠学员自己边劳动边创造,省里先给一小部分启动资金,从办教育入手,促进江西农业的发展。

邵省长听了我的想法,非常高兴。

他说:“你这个想法很好,应该考虑。我在苏联留学时就曾上过苏联的劳动大学。学生边念书边劳动,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养育学校。我看江西也可以办劳动大学,这对发展我们江西的经济有好处。”听完邵省长的话,我对办劳动大学增加了信心,但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省委、省人委的全体工作会议上邵省长第一次提出办劳动大学的动议,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同意邵省长的提议,为大兴江西农业,应该为农民办一所大学,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入手,来为提高江西农业发展水平培养大批农村人才。这样的学校从招生、学制、经费上应该适合农民的现状,可以考虑以各地垦殖场为基础办学,学员边劳动,边上学,自己解决资金问题。

另一种意见:江西不具备办农业大学的条件。理由是(l)垦殖场刚建立不久,以垦殖坛为基础办学,分散了垦殖场的工作力量,会影响垦殖场的工作。(2)农民不愿上学,办学校没有生源怎么能办成?(3)办学不可能不花钱,江西百废待兴,各个行业基础薄弱,钱从哪里来?两种意见争论过后.最后达成一个统一意见,由刘俊秀和我负责去些垦殖场调查,征求各垦殖场群众的意见,看他们是否同意办学。

我们受省委的委托,来到不少垦殖场,针对要不要办劳动大学,有没有条件办劳动大学的间题广泛征求意见。调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垦殖场的场长、书记都同意为办劳动大学出力,垦殖场的工人听说办劳动大学可以用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方式上大学,都高兴得不行,大家举双手赞成办劳动大学。

我们带着垦殖场同志的意见又回来参加了省委、省人委的工作会议,在杨尚奎、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白栋才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干在江西省委内对办劳动大学的问题作出了决议。

为了江西山区老革命根据地的开发和建设,为了满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及其子女迫切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的愿望,江西省委、省人委于195869日作出了关干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

615日在全省的垦殖场场长和党委书记会议上,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提议定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报经省委、省人委批准。

办学校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源问题,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其次还要解决校舍、设备等其它教学条件等问题。汁么样的人能入学呢?劳动大学规定劳动就是资格,只要做过几年工,务过几年农的都可以入学。

我们这样招生的想法基于工人、农民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劳动大学应该首先让他们上学,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第一个公招生简章》中规定:“几是历史清楚,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男女工人、农民、公社干部、复员转业军人以及经过了一定时间生产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名上共大。”这个简章一发出,立即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和农村基层干部踊跃报考。

学生除来自江西省各地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等18个省、市、自治区。

19588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1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还有井冈山、大茅山、九连山、青龙山、武功山、德胜关、西山、黄岗山、彰公山、红星、云山、蚕桑、军山、赛城湖、庐山、桂竹帽、郴池、油山、东固山、金坪、大源、蒙山、五府山、武夷山、武山、五指峰、桑山、红光、太阳、长岭等三十所分校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邵式平、刘俊秀等省领导都参加了共大总校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劳动大学没有向国家要钱,每个学员入学时由学校发给30元开办费,以后就靠自己的劳动边劳动边学习。

八月二日,《江西日报》发了题为《祝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的社论。

遵照毛王席的教学思想,江西省委、省人委在共大创立之日就制定了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办校方针。我们经过计算,每个学员每年至少开始要有200个劳动日,可以获得产值240元左右,才能维持学员吃饭、穿衣、医药等最低消耗费用,除去节假日,还要保证120个学习日的上课学习。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设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兽医等科系,其中林业学制为五年,其余为四年。由于学员入学时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学员入学时的文化水平,又分出预科斑,分别先达到普通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有的学员入学时就是文盲,这能怪他吗?旧社会贫苦农民吃不饱饭,生存都有问题,上学根本谈不上。解放后他们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但我们国家底子薄,经济不发达,上不起学的工人农民还大有人在。

办劳动大学就是为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创造上学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工人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所作为的新一代人,为振兴江西的经济、农业培养各类人才。

劳动大学第一批学员入学时,面对的是一片片深山密林,一片片红壤荒地,没有校舍,极度缺乏经费,缺乏设备。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全体师生开荒地,砍来毛竹搭窝棚,首先解决住上房子站住脚,然后就是开荒围垦种粮食,种蔬菜,造林,育林。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劳动大学,一方面要搞好生产,一方面还要搞好教学。只有搞好生产,逐渐做到粮食、经费自给,才能取得办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才有可能保证教学。所以劳动大学办校初期,如何搞好生产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划出部分国营森林归学校经营;在田多人少的地区,征购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土地归学校种植。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各学校开始主要是搞一些收益多、见效快的突击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收入不稳定,不易与教学相结合.为了使生产逐渐稳定,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办得好的学校相继办起了自己的农场、林场、加工场,建立起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基地,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

我们的劳动大学遍布江西,平原滨湖地区的学校,一方面着重发展粮食生产,同时也注意发展经济作物和各种副业生产;丘陵地区的学校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枚业和营造经济林,种果树等;山区的学校,重点发展林业,同时也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放松粮食的生产,还有山区特有的副业生产。我们的劳动大学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俭创业,从一开始一无所有,到一年后站住脚,扎下根。

劳动人民的双手是伟大的,这时候的劳动大学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始报考入学时二万多人,不久即达到五万多人。

我们预计在若干年内,劳动大学可由一所总校三十所分校发展到一百至一百二十所分校。以每所分校平均培养训练出四千人计算,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培养出四十万至四十八万人,到那时,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学生将会分布在全江西省的广大山区和农村,成为农业、林业、畜牧业 、水产、工业等各个方面的骨干,以劳动大学和农林枚鱼综合垦殖场为核心,将会把整个江西的山区、农村带动起来,将会促使整个江西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项事业上大发展, 一定会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学校。从开始创办就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就有不同的反映。办校初期,有人认为半工()半读不是正规学校,又没有国家投资,不可能办起来,即使一时办起来,也站不住脚,迟早要垮台。当我们把学校办起来,而且站稳了脚,在全江西,乃至全中国引起反响以后,他们又认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又要劳动又搞教学,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可能把学校办好。当学校在粮食问题、经费问题上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产生怀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压力的确是很大的。但是有人反对的事情,也有人赞成。

邵式平省长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讲课时说:“我们对办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有信心的.过去我们革命大学办过好多,八一起义前朱德同志做教导团长,以后这些教导团的同志到处跑,都成了骨干。在苏维埃时期,我们又有过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我做过中央党校的学生,抗大的副校长,陕北公学的教务长.当时有学生问我,学校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说有三点,第一叫大,第二叫光线好,第三叫空气流通。当时我们的学校就是这样,毛主席的许多著作就是当时的讲义。这些学校,毛主席说,来者不拒,没有米,自己开荒种,没有房子住就挖窑洞,有教员就请负责同志每人讲三课。就这样那批学生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解放后我们也办了一些这样的学校,这样办好不好呢?好得很。那么现在这样办又为什么不好呢?我们搞勤工俭学也有人说不好,可是我们的许多领导同志都是勤工俭学中出来的,你说不好?”

邵省长的讲话语重心长,打下一个新中国的队伍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教育不行;建设一个新中国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更不行。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国力有限,只靠国家拿出钱来办“正规”的学校,短时间是行不通的。社会基础就是我们的教育基础,我们要为广大工农开辟进大学的道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新生的学校。我很欣赏邵省长的这样一段话:“东方的太阳总是在上升的,`土’并不是一定比`洋’差,我们一定要打破迷信。中国货在外国也叫洋,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

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的人民也在不断地进步。

前人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得到;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也要做到。天下是人打出来的,困难是要靠人去克服的。我们劳动大学是新生的学校,也要靠人去进行顽强的奋斗。只 要坚持,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劳动大学是大有希望的。

19598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庐山主持召开八届八中全会,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听取T邵式平省长关于

创办共大的情况汇报,并为共大题写了校名。

朱德委员长在会议期间看到了共大井冈山分校的校刊,高兴之余在该校的校刊上题写了“井冈熔炉”四个大字。

这次会议,我和方志纯同志负责会议的接待工作。会议间隙我们去看望毛主席。主席吸着一支烟,笑着对我说:“你说说看,劳动大学现在办得怎么样了?”我对主席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以后,深受全省人民的热烈拥护,厂大工农劳动群众积极踊跃报考。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发展到总校一所,分校七十七所,劳动技术学校三十八所,入校学生

四万零六百多人。这些学校与全省的各个国营综合垦殖场密切结合在一起,分布在全省各个主要山区。

“开学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各个学校都进行了紧张的劳动建校工作。首批到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从到校的第一天起,就挑起土筐,拿起斧头、镰刀和锄头,从选校址、平地基、烧砖瓦、烧石灰、砍木材干起,到砌墙、架屋、修校舍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个劳动大学和劳动技术学校,已建成的校舍近十万平方米,自制的家具和用具几十万件。现在,凡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劳动技术学校所在的地方,那里的面貌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劳动建校的同时,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各个分校和各劳动技术学校都加强了对生产劳动的领导,提出T逐步实现生产自给的口号。据统计各校兴办农场“个,工厂243个,林场40个,畜牧场71个。由学校经营的耕地面积有42750亩,林地面积142050亩,近一年劳动的总收入达472万余元,平均每个学员收入约10。元。这些初步成绩的取得,对于增加国家财富,节约建设墓金,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奠定生产自给自足的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开展劳动建校和生产劳动的同时,各学校同时开始了系统的政治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并且结合生产劳动实践,开设了各种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课程.“为了统一认识,围绕着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性质问题、任务问题,办校方针和方法问题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加强了政治学习,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广大工农劳动群众都有

资格投考的新型大学,她的宗旨是要把工农劳动群众大批地培养成为具有大学知识的、又红又专的、忠诚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服务的人才。文化程度不齐,不会影响学校对工农群众进行高等教育的宗旨。

我们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的文化教育,从不到一年的文化学习情况看,效果很好,学生的文化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结合实际的生产劳动进行的。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依靠群众、能者为师、兼职教员和专职教员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党政负责同志兼职的,一部分是从下放干部中选聘的,教学的质量都比较高。

“关于教材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采取了先教后编、边教边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编写,由于内容切合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关于系科的分设,一般是先混合编班,一起劳动和学习,经过一段时问,再根据各个分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志愿分系分科进行专业学习。“一年来,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几万学生一面勤劳生产,一面刻苦学习,不仅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有明显提高,他们在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方面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在工业方面,许多人学会了炼铁、榨油、酿酒、制造纤维、松脂、木材加工;有不少同学在土木建筑工程方面,已见成绩。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许多师生通过生产实践开始有所创造发明。如总校试制成功赤霉素;井冈山分校制成水泥;黄岗山分校用土法制烈性炸药和灭蝗烟雾剂;有的创造了竹轨滑车,竹制曲线半径测定器、蜻蜒式滑道自动卸材器等。

“共产主又劳动大学的学生本身就是工农群众,他们同学校周围的工农群众关系融洽,互相帮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一年的时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基础条件差,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就绪,教学制度、教学计划还不够健全,对干如何根据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具体特点,全面贯彻执行勤工。

俭学、半工半读的办学方针,办好这样一所新型大学,我们还缺乏经验。”

主席听我的介绍,不曾打断过我的谈话,我觉得他听得很认真,很认真。

我一口气谈完这许多话,很想听听主席的反映。

我打住话头,看着土席。

主席好象突然发现我停止了说话,把已熄灭的烟头往烟灰缸里一放,伸手又去取另一支烟,同时对我说:“接着讲,接着讲,能不能总结一下你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特点?”

我看主席很有兴趣听我谈话,稍加思索后继续说:“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特点,邵式平省长、刘俊秀省委书记都曾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讲台上谈起过。我们认为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我们的学生以劳动为第一条件,为广大工农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生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半林半读、半渔半读,用师生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受教育的条件,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半工()半读,把发展教育和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四、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吃大苦、耐大劳,有较全面的知识,既能从事生产劳动,又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具有热爱劳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利益、热心为群众服务约优良品质。五、建二起 一支半工()半教的师资队伍。”

“当然,在办学的过程中,还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省委认准了方向,是会坚持下去的。”

主席听完我的汇报说:“看来你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很有特色,很有希望,要坚持办下去。”

不久,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一次大型农业展览会上,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各项成果, 包括各类农产品、许多革新发明创造被放在第一展台展出。这是因为在全国还没有一个象我们这样四万多学生的学校,人多,规模也大,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旗帜打出去了,震动了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的同志们到江西共大参观、学习、 取经。

毛主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教育就是把经济基础、意识形 态、上层建筑整理成书拿来去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教育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的一部分,它必须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它顺应了江西历史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办T件好事,它是一个受广大工农群众欢迎的新型学校。

19609月,我奉命调回北京工作,但我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依然保持着联系,我关心着,期待着它的成长和成熟。19617月,毛主席第二次登上庐山,在这里召开中央全会,作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我随毛主席回到了江西。729日下午,我和毛主席谈完其他事情以后,我没有忘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江西省委领导的委托,又和毛主席谈起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情况。

我对毛主席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经过近三年艰苦实践,针对1958年入学时学生的文化程度的统计,采取了多规格、多形式、多学制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法,总校以办本科和专科为主,并负责分校的业务指导,

担负分校干部师资的培养提高任务。分校有省、专、县三级,省专属分校以办中专为主,条件好的省属分校,也可以开办大专斑。县属分校,以办初技为主,但有不少有条件、有能力的县属分校同样也办起了中专。不管是总校还是分校,都办有预科班,为文化程度低的学生补习文化,然后再根据需要与可能将他们编入专业斑学。”听到这里,毛主席打断我的话说:“除青年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外,成年人、中年人的文盲问题也要解决一下,是否请你们共大的各个分校再开办一些文化夜校?”我说“我同江西劳动大学的同志们商量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席点点头,示意我继续谈。我继续汇报:“总校和省、专、县三级分校从培养目标来说,实际上是大中小三个不同的层次结构。

总校由省委、省人委直接领导,业务主管是农业垦殖厅;分校的分级管理,分别由垦殖场的场长和书记或地县两级领导。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特点鲜明的、覆盖全省的高等、中等、初等比较完整的农业的教育网络,这样做的结果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使广大工农群众在不同基础上逐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现在在校学生有五万人之多。“为了搞好工与学的结合,我们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初步探索:

()各个分校根据各地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如粮、果、茶、水产、蚕、山区工业、农村医厅、乡村财会等,当地需要汁么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需要多少就招收多少。各学校都建立了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基地性质与专业对口。

()教学内容少而精,学以致用,坚持面向地区,面向生产,面向实际。

()改革教学方法,坚持做汁么,学汁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业教学与专业生产相结合。

()采取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教师、学生、工人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将教学、生产、科研统一安排、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具体的做法就是实行场系合一,斑(教学班)(生产队或车问)(教研组)相结合。”

毛主席很有兴趣听完我的介绍,十分高兴地说:“办得真够大,够气魄,办得好啊!看来,我三十年前想办的事,终于在你们江西实现了。办教育这是一个事业,一件大事。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又化,不讲科学,不培养人才是不行的。”

我看毛主席很高兴,很有兴致,便对主席说:“今年八月一日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日,主席给写几个字,鼓励鼓励好不好?”毛主席听了,很痛决地说:“这是一件大事,我要写几个字去庆贺他们。”主席又说:“作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主持人,你也应该去厌贺他们一下。”我说:“现在正开中央会议,工作忙,脱不开身。再说,我也没有准备,不知说什么好。”

主席说:“不会影响工作嘛!明夭去后天回,还是去看看他们,去庆贺一下好。”

我说:“那这样吧,主席为他们写几个字,我拿去向他们表示祝贺,可以吗?”

主席笑了,说:“这个学校办得好,我考虑一下,是应该为他们写点什么。”

看着主席满意的笑容,我知道主席已同意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题字了。

七月三十日早晨,我刚刚起床,主席的警卫员张仙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凌晨,主席办完公刚刚躺下,又起来。他对我说:睡不着,还有一件事没有办完,要写几个字。他让我把笔墨准备好,铺好纸,拿着毛笔略加思索,然后一口气写下了许多字。主席说,我写好了,你打电话请东兴同志来看看,然后还给我,我再看看。”我来到主席住处,迫不及待看主席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题的字。拿起一看,原来主席是为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

同志们:

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

半工丰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

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再则,党、政、民(工、青、妇)机关,也要办学校,半工半学。

不过同江西这类的半工半学不同。江西的工,是农业、林业、状业这一类的工,学是农、林、收这一类的学。而党、政、民机关的工,则是党、政、民机关的工,学是文化科学、时率、马列主义理论这样一些的学。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中央机关已办的两个学校,一个是中央警卫团的,办了六、七年了,战士、干部们从初识文字进小学,然后进中学,然后进大学,一九六O年,他们已进大学部门了。他们很高兴,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封信,可以印给你们看一看。另一个,是去年(一九六O)办起的,是中南海党的各种机关办的,同样是半工半读。工是机关的工,无柞是机要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招待人员,医务人员,保卫人员,及其他人员。警卫团是军队,他们有警卫职务,即是站岗放峭,这是他们的工。他们还有严格的军辛训练。这些,与文职机关的学校,是不同的。

一九六一年八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三周年纪念,主持者要我写几个字。这是一件大事,因此为他们写了如土的一些话。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我仔细看着主席写的这封信,心中很不平静,主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这是对我们江西共大的最高赞誉,最大支持。

下午,主席起了床,又看了看他写的那封信,然后把我叫来说:“我又想了一下,这封信还是暂时不要公开发表的好,一旦公开发表,全国各地都要派人去江西参观、学习、取经,江西要管吃管住管招待,这样一来影响生产,影响教学,大大加重了江西的负担,好事变成了坏事罗!你告诉一下江西共大的同志们,就说我向他们表示祝贺。你看怎么样?”

“就照主席说的办。”我觉得主席考虑问题很周到。主席又说:“这封信请你送给在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传阅。”

我打电话给正在庐山参加中央全会的邵式平同志,告诉他:主席为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祝贺江西共大建校三周年。

邵式平同忑接完电话就来到我这里,把信的全文抄回去了,他要向江西共大的同志们报喜。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七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共大庐山分校。周总理对庐山分校的师生说:“江西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老革命根据地,有光荣革命传统,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学校办得很好,要继续办下去。”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周恩来总理返回北京途中,在南昌江西宾馆接见了共大师生代表,向大茉报告了毛主席为共大写信的消息。周总理对共大师生们说:“你们共大大多数办在山区,办在农村,这条路子是对的,是一个方向。你们要坚定信心,站稳顶住,把新型的大学办好。”

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二日和十八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共大总校、大茅山分校和云山分校时,亲临教室听课,深入到学生宿舍和校办工厂,鼓励师生要继承“抗大”的光荣传统,把学校办得更好。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七日,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集中央八个部委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开会,专门请来共大的代表向会议汇报江西共大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宣读了毛主席为共大写的信。汇报结束后,周总理委托谭震林同志负责召开中央农垦部党组会议,对共大提出的问题研究如何解决。

一九六四年五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问题。

会议号召: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同时推行,互相补充。

一九六四年八月一日,刘少奇同志在向中央各部委干部会议报告中说:“江西劳动大学也有经验。

据说这批毕业生能文能武.能当工人,能在科室,能作研究,是新社会里成长的新人。”同年在中宣部召开的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路走对了!”

一九六五年一月,中央宣传部代表中央拟就的《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同志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和江西省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校的情况报告》的通知中说:“现将毛泽东同志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发给你们。这封信是在三年前写了未发出的。当时毛泽东同志对于半工半读、勤工险学的问题已作了明确的指示。这些指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建设是有深远意义的。希望各级领导部门认真学习研究。……几年来,他们遵照毛泽东同志指示的精神办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各地研究参考。”

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朱德委员长视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对共大总校、分校的大多数校址都选择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很感兴趣。他对共大的师生们说“:你们这里城乡差别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生产发展了。你们学校办到哪里,哪里的山头、土地面貌就改一变了,生活就改善了。这种办学的方法我举双手赞成。你们的功劳不在于培养了几万学生,也不在于你们创造了多小财富.这当然是重要的。但主要的还在于你们创造了经验,为社会主义教育闯出了一条道路。”

朱委员长回到北京后.在中南海春藕斋见到我时告诉我:“我去你们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参观过了二这个学校办得好。

让我开了眼界,学习了不少东西。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山区都应该象江西这样办一些半工半读的学校,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大有希望了。我还为你们共大写了一些话,送给你看看。”

我听了朱委员长的这番话,心里又高兴,又非常感谢朱委员长对共大事业的支持。

我对朱委员长说:“谢谢朱委员长对共大的关心和爱护,正如朱总所说,共大的大多数分校都办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经过这几主的努力,每办一所共大分校,就等于开发了一个山区,建设T一个新农村,这样的学校应该多办一些。`

不久我看到了朱委员长为共大题的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理论与实践、脑力与体力、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学佼。八年来.你们在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并起了带头作用。”

一九七一年四月,周界来总理邀请当时共大总校的党委书记黎超同志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毛主席为共大写的信中的部分内容精神写进了会议纪要。

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三日.经中央批准,《江西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为共大写的信中的部分内容。

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全文公开发表了毛主席为共大写的信的全部内容。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七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一九八O年年底,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二十二年来,共培养毕业生二十二万四千余人,建校舍七十三万平方米,开垦水田四万八千余亩,经营果园山林三十六万余亩,生产粮食三亿六千多万斤,总收入四亿五千多万元。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以广大工农群众为服务对象,把学校办在了广大山区农村,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办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家门口,密切了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育为兴国之本,中国的繁荣昌盛基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半工半读,勤险办学正在以其适应今天国情的形式显示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期待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辉煌。

编者按:毛泽东写给江西共大的信根据《毛主席论长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12月版)

 

首页 学校概况 教学科研 学生工作 校企合作与就业 招生工作 联系我们

电话:0792-3020191

邮编:330306

地址:江西省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备案号:赣ICP备18013967号-1

智慧校园app(安卓)
校园微信公众号